2008年7月15日星期二

畀M小姐“镭”

曾经M小姐说强记的山寨喽罗“追击”指出其实“镭”乃“镭射”的“镭”而没有代表“Duit“的意思,有心人花了心思找到以下解答。
因怕她没到搭嘴话,因此将有心人的解释搬到此POST。

应M小姐疑问的回应:

吉打受過暹羅(泰國)長期統治,當地一些詞彙自然也受到暹語影響,比如貨幣單位說成“baht”(泰銖),今天在檳城福建話也流行這個說法:“多少錢”說成“kui baht”,馬來半島其他地區的福建話是說“kui lui”(鐳,舊時的銅錢,也是馬來語duit的音譯)。不過,在書面語方面,馬來西亞華人都會寫成“零吉”(ringgit,馬來西亞的貨幣單位)。

參考文獻:

1 汪惠迪《“峇釐”有何不妥?》載新加坡《聯合早報》2000年9月20日。
2 AnnePakir,The Linguistic Heritage Of The peranakans,Mas Sepuloh,Armour Publishing Pte Ltd 1993。
3 簡.愛切生著、徐家禎譯《語言的變化:是進步還是退化?》北京語文出版社1997年6月。
4 王希傑《現代漢語》載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材第1頁1998年11月。
5 陳原《語言學論著》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。
6 徐大明、陶紅印、謝天蔚著《當代社會語言學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2月。
7 Tan Chee Beng,The Baba of Melaka,Pelanduk Publications(M)Sdn Bhd 1998。
8 孔遠志《印尼華人與印尼語的誕生》載廣西社會科學院《東南亞縱橫》1991年第4期。
9 梅井《峇峇翻譯文學與曾錦文》載新加坡《亞洲文化》第二期1983年10月。
10 張木欽《荷蘭街口夕陽斜--峇峇文化:一個文化統合的奇異經驗》大將事業社出版2000年9月。
11 William Gwee Thian Hock,Mas Sepuloh,Armour Publishing Pte Ltd 1993。
12 雲惟利《峇峇話》載《新加坡社會和語言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1997年。
13 鍾天祥《大馬峇峇--民族認同感突起變化》載香港《亞洲週刊》1989年4月23日。
14 李元瑾《林文慶的思想:中西文化的匯流與矛盾》新加坡亞洲研究學會1990年。
15 楊貴誼《馬來文版的中國古典文學作品》載新加坡《源》第21期1993年1月。
16 李光耀《只學英文愚不可及》載新加坡聯合早報編《李光耀40年政論選》聯邦出版社1993年9月。
17 Lim Beng Soon,From Baba Malay to Penang Peranakan Hokkien:The Linguistic Evolution,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998。
18 週長楫、歐陽憶耘《廈門方言研究》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。
19 黃堯編著《馬‧星華人志》香港明鑑出版社1966年2月。
20 巴素著、郭湘章譯《東南亞之華僑》國立編譯館出版1965年8月。

没有评论: